22.提升老龄健康服务水平。制定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本市实施意见。推动老年健康宣传、健康管理和健康行动,建立老年人健康服务数据库。继续推动长护险试点。贯彻落实医养结合发展相关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置卫生服务站或家庭医生工作室。夯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智慧医养,促进服务深度融合。落实老龄办工作职责,做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终期评估及“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敬老月”等活动。
23.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完成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两个专项规划。夯实母婴安全责任网络,强化妊娠风险筛查评估、危重报告救治、死亡调查评审等制度,推进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建设,完成中山医院、瑞金医院2个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建设及新生儿救护专用车全市配置。建立婚前、孕前、围孕期保健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推进产前筛查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建设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探索建立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推进18个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深化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心理、口腔保健服务,加强0-6岁儿童眼及视力保健工作,强化托幼(育)机构卫生保健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探索开展更年期、老年期妇女健康分级分类管理。制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设置规划。加强母婴保健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医学证明等监管。
24.强化职业健康工作。开展《上海市职业病防治条例》修订立法调研。持续推进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规范职业病监测和管理。加强职业健康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普及职业健康知识。
25.提升人口家庭发展工作水平。完善支持家庭生育的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以及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开展出生人口监测和人口形势分析。依法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大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巩固落实计生特扶对象双岗联系人制度、就医绿色通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真组织实施计生特殊家庭心理健康服务、援助服务、住院护工补贴、辅助就医服务、暖心行动等项目。推进健康家庭建设,促进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
26.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本市中医药传承发展意见。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绩效考核和公立中医医院巡查。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诊疗中心和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持续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全面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继续开展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工作,推进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开展“社区好中医”评选活动。开展中药饮片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强化中医药安全及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推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强化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积极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深化中医药国际化和服务贸易。
五、转方式,抓落实,提升卫生行业治理能力
27.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态调整行政审批目录和办事指南,加强审批事项办理的透明度、便捷度。通过“两个免于提交”、推动“两转变”,进一步巩固提升“一网通办”改革,逐步推进全程网办。以企业和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推动“出生一件事”等涉及卫生健康领域的“一件事”服务集成。加强卫生健康系统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加快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深化“互联网+监管”,实施智能化监管。
28.推进实施综合监管。推进实施本市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综合监督执法联动协调机制,迎接国家综合监管工作实地督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市政府建设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有关要求。扩大“双随机、一公开”覆盖范围,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多部门联合抽查,逐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进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和队伍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智能化、科技化水平。
29.强化医疗服务监管。严格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准入,继续做好乙类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和限制类医疗技术备案管理。修订《上海市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医用耗材的管理,严控不合理耗材使用,严格规范医疗行为。
30.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医学人才培养,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合理使用和流动。不断完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扎实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建设,配合人社部门完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管理。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加强人文关怀,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
31.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平台,聚焦重大主题开展正面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行业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加强卫生健康舆情监测和引导。开展健康科普文化基地建设,提升卫生健康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进文明行业创建,凝聚卫生健康系统砥砺奋进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