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时间:2020-03-12 来源:上海市卫健委
一、抓责任,筑防线,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狙
1.加强疫情防控组织领导。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以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城市公共安全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有力有效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加强部门间和长三角地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优势,统筹资源,中西医协同,形成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合力,高度关注医务人员、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和车站、机场、学校等重点场所,加强指导检查,确保落实各项政策和措施。
2.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处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严格落实疫情监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密切接触者管理等措施,规范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指导社区(单位)落实人员健康状况监测和发热筛查“零报告”。根据疫情发展和防控工作需要,组织开展疫情分析和风险研判,及时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建议。
3.集中优势做好医疗救治。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强化发热门诊管理,及时筛选发现患者。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全力以赴开展病例救治,及早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弘扬中医理念,做好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工作。优化医疗服务管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医,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院内感染发生。加强物资保障,全力做好援鄂医疗队工作。
4.统筹资源加大科研攻关。针对上海疫情防控重大需求,协同相关部门,重点推进临床诊治、与诊疗相关医疗器械研发、快速诊断试剂研发、防控新技术应用、药物与疫苗研发、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等重点任务,推动科技攻关与临床救治、防控工作的高效协同,加大临床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科学宣传提升市民防范意识。发挥“发热咨询平台”和互联网在线咨询平台作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避免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出现发热症状及时就医,努力减少人际间传播风险。应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对市民、一线医务人员、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人员等的心理干预。及时、准确、客观通报疫情和防控工作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市民健康素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6.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认真梳理疫情应对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破瓶颈、补短板、强弱项,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提升基层防控能力,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提升本市传染病防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谋大局,勇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
7.实施健康上海行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区实施健康上海行动,建立健康影响评价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推动将健康上海行动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
8.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落实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和相关协议,强化传染病防控一体化。逐步推进示范区卫生健康制度和标准一体化,探索提供不受户籍限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卫生健康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开放”。扩大长三角医疗质控合作专业面,支持优势专科牵头建立长三角专科联盟。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加强合作交流。
9.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加强临床研究,落实《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研究型医院和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建设,支持临床研究公共开放平台建设。推进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各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做好知识产权工作。
10.落实健康服务业50条。探索健康服务业项目库建设工作,争取在自贸区新片区、长三角示范区、虹桥商务区实施更加开放的健康服务业相关政策。落实“放管服”改革,推进社会办医发展,进一步落实健康服务业扶持政策,鼓励连锁化、集团化、品牌化。继续推进临床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建设,探索卫生健康大数据向健康保险、医疗人工智能研发、临床研究等公共领域依法合规共享开放。
11.打响健康服务品牌。推进市级医院创建综合及专科类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根据国家要求,支持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推进实施“腾飞计划”,建设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提升市级医院疑难重症诊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影响力,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继续开展新一周期医院等级评审。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做好2020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新建11个急救分站工作。开展国际医疗旅游试点,支持试点机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健康服务品牌。选择一批品牌的社会化全科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家庭医生服务试点。完成“十三五”高端医疗设备引进工作,并有序推进临床应用,进一步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宣传、推广新一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项目”,持续改善医疗服务。